每天抽痰、灌食只為維持生命跡象,有意義嗎?汪秋蓉:照顧的目的是自立,社區是最好的長照中心
隨著高齡化社會的發展,對於照護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,然而現行的長照政策,在給付制度設計上大多仍以項目為單位,以人力派遣的概念執行,而導致不能以更宏觀的角度看見被照顧者的需求。
對此,從2010年成立居家護理所,再延伸到長照、社區關懷服務,目前是新北市規模最大照護團隊的台灣居護董事長汪秋蓉認為:家是最好的病房,社區是最好的長照中心。
在病房現場的體會:醫療告一段落 照顧才要開始
在護專畢業之後,汪秋蓉的第一份工作,就選擇到亞東醫院的急診病房服務。她說,急診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緊急處理、能把患者救回來就覺得很高興了。「但後續病人的照顧、護理其實當時我都還沒什麼了解,那時做急診壓力很大,晚上常常會被救護車的聲音嚇醒。」
她陸續待過兒科門診、產房和新生兒加護病房,甚至也曾遠到離島澎湖的地區醫院。「我原本想說,到一個迎接新生命的地方,可能會比較快樂。但加護病房同樣有很多無法預期的狀況,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。」
經歷急診到新生兒科、內外科等不同科別,在呼吸病房服務時,更考取了呼吸治療師的專業證照。有完整歷練之後,她開始注意到:很多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之後,雖然離開醫院,但後續也會需要專業的長期照護。
「像有些氣切、插管的病人,可能沒辦法長期住在醫院,但家屬也不知道該怎麼顧,這時候就需要專業護理人力接手,做所謂的中期照顧。」離開醫院體系後,她也曾經合夥成立護理之家,但她發現,原本自己希望能夠讓病人藉由這個過渡階段恢復健康,實際上卻不如她的期待。
看到患者經常因為狀況惡化,或是因為後續沒有獲得妥善照顧而反覆出入機構,久而久之,讓汪秋蓉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。「發現儘管每天努力,但其實無法真正治好患者,一度讓我覺得非常崩潰。」
每天替患者抽痰、翻身和灌食,但其實無法真正讓他們好起來,只在維持他們的生命徵象,也不禁讓汪秋蓉思考:「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」
從醫院走入居家護理 更懂得傾聽患者心聲
體會到有意義的照顧,應該是讓患者有更多自主性,若走到人生終點時,能選擇有尊嚴、安寧的善終。汪秋蓉決心投入可以真正在第一線接觸患者、家屬,並且可以實現心目中理想照顧的居家護理體系。2010年,她直接把家當成辦公室,創立了「聯順居家護理所」。
汪秋蓉說,過去在醫院或機構內服務的時候,自己看到狀況不好的患者,常常第一個反應是覺得:「家屬怎麼沒有把他照顧好,弄成這個樣子?」
但做居家護理,到案主家中服務、和家屬溝通的過程中,汪秋蓉逐漸能理解每個家庭不同的狀況和苦衷,也學會更能傾聽、同理家屬的心情,「護理師的角色應該是協助,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改變、要求他們。」
引入荷蘭博祖克照護模式 以患者自主性為中心
從一個人創業,到逐漸加入認同理念的夥伴,到了2017年,因為新北市推動「連攜式服務」,希望讓醫療與長照體系之間能無縫接軌,盡量降低家屬聯繫溝通上所需耗費的心力,汪秋蓉也在新北市政府舉辦的教育課程中,接觸到荷蘭長照組織「博祖克」(Buurtzorg)的居護理念和執行模式。
博祖克在荷蘭語的「Buurt」意指鄰里、「zorg」則為照顧,合起來就是「鄰里照顧」之義,博祖克強調以個案為中心的同心圓「洋蔥式照護」,以讓個案能逐漸達到自立生活為目標,照護者的角色從主動執行轉為從旁協助,並且從個案周邊的家屬、照護團隊,到志工、社區單位慢慢擴大延伸,給予所需的服務與資源。
「過去我們會認為,什麼事都幫患者做得好好的就是照顧,但其實後來許多觀察發現,讓他在能力範圍內自己動手做,反而更有助於達到復能、逐漸恢復自主生活的目標。」
此外,汪秋蓉也認為,在整合居家照顧服務的時候,護理師其實很適合擔任個案管理的角色。「在醫院的時候,護理師也會負責做會診的串接,對於該如何統合不同專業的意見,其實會相對有經驗。」
發現自己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和祖博克十分貼近,2018年她和祖博克團隊正式合作,成立「台灣居護」公司。除了提供技術交流與分享,也會不定期進行參訪和教育訓練。
台灣居護取得荷蘭祖博克團隊的正式合作授權,不定期交流照護模式與心得。
在台灣居護的團隊中,就包含了護理師、治療師、營養師、心理師、居服員等專業人員,並透過整合式資訊平台與評估系統,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、清楚了解患者的狀況,一站式提供所需的專業服務。台灣居護更引進祖博克的扁平化組織概念,員工以12人為一組成立小型照顧團隊,採取自治式管理,進而減少行政管理成本。
讓照護走入社區 接住有需要的患者和家屬
不只如此,為了提升服務效率,台灣居護在新北市各地成立服務據點,「目標是從辦公室到案家的車程,不超過15分鐘。」並配合長照2.0政策,從A級的整合服務中心延伸到C級據點「巷弄長照站」,提供日間活動或是暫時的托顧服務,讓有需要的家屬得以喘息。
汪秋蓉認為,在高齡化社會中,能夠互相照應、關懷的鄰里關係非常重要。「在地人最了解、也最能照顧在地人,如果一個社區居民之間的連結足夠緊密,其實就是一個防護網,可以解決很多照顧、社會問題。」
從居家跨入社區關懷照護,多樣的課程設計讓長輩保有社交、人際網路。
目前台灣居護在新北市共有10個服務據點,其中像「叁角梅長照故事館」是承租過去長期照護個案離世後留下的老宅;「永安186據點」則是將閒置鐵工廠重新改造整理而成。
也由於團隊內的專業人力資源,即使是C級關懷據點,也有護理、治療師駐點提供服務,並規劃延緩失能的相關課程。「有些社區據點只能提供共餐、一般課程,對於有輕度失能或狀況相對比較不好的長輩,可能就無法承接。」
「從60歲到90歲,健康、亞健康到臥床需要照護的不同階段,我們都希望盡可能給予長輩他們想要的生活,可以擁有一個活躍、有尊嚴的老化過程。」汪秋蓉說,從事照護工作30年,她說,最理想的照顧,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和身邊的人一起好好生活,做自己想做的事,擁有快樂和成就感!
文章來源 https://www.fiftyplus.com.tw/articles/27638